目前分類:百年老文化 [ 古蹟 ]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PP_1.JPG DPP_2.JPG DPP_3.JPG DPP_4.JPG DPP_5.JPG DPP_6.JPG DPP_7.JPG DPP_8.JPG DPP_9.JPG DPP_10.JPG DPP_11.JPG DPP_12.JPG DPP_13.JPG DPP_14.JPG DPP_15.JPG DPP_16.JPG DPP_17.JPG DPP_18.JPG DPP_19.JPG DPP_20.JPG DPP_21.JPG DPP_22.JPG DPP_23.JPG DPP_24.JPG DPP_25.jpg DPP_26.jpg DPP_27.jpg DPP_28.jpg DPP_29.jpg DPP_30.jpg DPP_31.jpg DPP_32.JPG DPP_33.JPG DPP_34.JPG DPP_35.JPG DPP_36.JPG DPP_37.JPG DPP_38.JPG DPP_39.JPG DPP_40.JPG DPP_41.JPG DPP_42.JPG DPP_43.JPG DPP_44.JPG DPP_45.JPG DPP_46.JPG DPP_47.JPG DPP_48.JPG DPP_49.JPG DPP_50.JPG DPP_51.JPG DPP_52.JPG DPP_53.JPG   

北京孔廟位於北京安定門國子監街,是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中國第二大孔廟,始建於大德六年(1302),是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場所,除了三代皇帝,袁世凱在自封為中華帝國皇帝之後也曾前往北京孔廟祭孔。

孔廟佔地約2萬平方米,有四進院落。分布於中軸線上的建築從自南向北順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孔廟內收藏有自元以來各代科舉進士題名碑、乾隆年間仿製的西周石鼓以及由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手書的十三經碑林189塊。

文章標籤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禁城(Forbidden City)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紫禁城作爲明清兩代的宮城,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位于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庑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爲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禦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內廷位于紫禁城的後部(北部),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是帝後居住的地方,這組宮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甯壽宮、慈甯宮等;以及分布在內廷各處的四座禦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禦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爲太廟、西爲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于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DPP_1.jpg DPP_2.JPG DPP_3.JPG DPP_4.JPG DPP_5.JPG DPP_6.JPG DPP_7.JPG DPP_8.JPG DPP_9.JPG DPP_10.JPG DPP_11.JPG DPP_12.JPG DPP_13.JPG DPP_14.JPG DPP_15.JPG DPP_16.JPG DPP_17.JPG DPP_18.JPG DPP_19.JPG DPP_20.JPG DPP_21.JPG DPP_22.JPG DPP_23.JPG DPP_24.JPG DPP_25.JPG DPP_26.JPG DPP_27.JPG DPP_28.JPG DPP_29.JPG DPP_30.JPG DPP_31.JPG DPP_32.JPG DPP_33.JPG DPP_34.JPG DPP_35.JPG DPP_36.JPG DPP_37.JPG DPP_38.JPG DPP_39.JPG DPP_40.JPG DPP_41.JPG DPP_42.JPG DPP_43.JPG DPP_44.JPG DPP_45.JPG DPP_46.JPG DPP_47.JPG DPP_48.JPG DPP_49.JPG DPP_50.JPG DPP_51.JPG DPP_52.JPG DPP_53.JPG DPP_54.JPG DPP_55.JPG DPP_56.JPG DPP_57.JPG DPP_58.JPG DPP_59.JPG DPP_60.JPG DPP_61.JPG DPP_62.JPG DPP_63.JPG DPP_64.JPG DPP_65.JPG DPP_66.JPG DPP_67.JPG DPP_68.JPG DPP_69.JPG DPP_70.JPG DPP_71.JPG DPP_72.JPG DPP_73.JPG DPP_74.JPG DPP_75.JPG DPP_76.JPG DPP_77.JPG DPP_78.JPG DPP_79.JPG DPP_80.JPG DPP_81.JPG DPP_82.JPG DPP_83.JPG DPP_84.JPG DPP_85.JPG DPP_86.JPG DPP_87.JPG DPP_88.JPG DPP_89.JPG DPP_90.JPG DPP_91.JPG DPP_92.JPG DPP_93.JPG DPP_94.JPG DPP_95.JPG DPP_96.JPG DPP_97.JPG DPP_98.JPG DPP_99.JPG  

文章標籤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PP_0100.JPG DPP_0101.JPG DPP_0102.JPG DPP_0103.JPG DPP_0104.JPG DPP_0086.JPG DPP_0095.JPG DPP_0096.JPG DPP_0105.JPG DPP_0098.JPG DPP_0099.JPG 20130915_101656.jpg DPP_0089.JPG DPP_0141.JPG DPP_0138.JPG DPP_0085.JPG DPP_0090.JPG DPP_0082.JPG DPP_0091.JPG DPP_0083.JPG DPP_0084.JPG DPP_0093.JPG DPP_0094.JPG DPP_0134.JPG DPP_0135.JPG  

明朝正統八年(1443太監王振舍宅建私廟,1444年廟建成,明英宗賜名智化禪寺。1446年王振將部分宮廷音樂移入寺中,經歷代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佛教「京音樂」,有「中國古樂活化石」之譽。

智化寺中路上從南到北分布著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智化門)、智化殿及配殿大智殿、輪藏殿,萬佛閣(下層為如來殿,上層為萬佛閣),大悲堂,萬法堂。其頂部藻井很有特色,但後被盜賣,現存美國納爾遜博物館

智化寺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胡同大方家胡同之間,山門開於祿米倉胡同。

文章標籤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PP_0005.JPG 

雍和宮位於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樞,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將其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南北長近400,占地約66平方米,具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位於南北中軸線上,有七進院落、五層殿堂,由南往北,依次為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建築。中軸布局,左右對稱,擁有殿宇上千間。

  雍和宮的主要建築物是五進大殿,一進天王殿,二進雍和宮正殿,三進永佑殿,四進法輪殿,五進萬福閣。這五進大殿殿宇巍峨,氣勢軒昂,還有著不同於一般寺院的行宮氣勢。DPP_0006.JPG DPP_0007.JPG DPP_0008.JPG DPP_0009.JPG DPP_0010.JPG DPP_0011.JPG DPP_0013.JPG 昭泰門DPP_0014.JPG DPP_0015.JPG DPP_0016.JPG DPP_0017.JPG

天王殿(雍和門)

DPP_0018.JPG DPP_0019.JPG DPP_0020.JPG DPP_0021.JPG 乾隆年間鑄造的青銅獅子

DPP_0022.JPG DPP_0023.JPG DPP_0024.JPG袒胸露腹、笑臉迎人的彌勒佛 DPP_0025.jpg DPP_0026.jpg彌勒佛後面為手握金剛杵木雕韋馱 DPP_0027.JPG

雍和宮(祖師殿),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西邊為燃燈佛、東邊為彌勒佛。大殿兩側的十八羅漢塑像,為清乾隆年間塑造,塑像係以目前已失傳的「彩繪撥金」及「蒙麻脫沙」手法塑造,彌足珍貴。

DPP_0028.JPG DPP_0029.JPG DPP_0030.JPG DPP_0031.JPG DPP_0032.JPG DPP_0033.JPG DPP_0034.JPG DPP_0035.JPG

永佑殿是面闊五間、進深兩進、單檐歇山頂建築,與天王殿同樣為明五暗十結構,原名正寢殿,因雍正帝去世後曾停靈此地,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又改名為永佑殿,殿中蓮花寶座供奉的無量壽佛、藥師佛、獅吼佛,每尊高二點三五公尺,係以白檀木雕刻而成,殿內西壁懸掛一幅綠度母補繡像,傳說繡像是乾隆的母親孝聖皇太后花費一年多的時間,以七千多塊色彩不一的大小綢緞繡成的。永佑殿西側為專供喇嘛研究天文、曆法的數學殿,東側的藥師殿,供喇嘛學習醫術與藥物之用,藥師殿中供奉宗喀巴大師、藥師佛及長壽佛。

DPP_0036.JPG DPP_0037.JPG DPP_0038.JPG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堂高大、黃瓦玉階,法輪殿是平面十字形結構,黃色琉璃瓦的殿頂上建有五座小閣樓,閣樓上又仿西藏佛寺建築建五座鎦金寶塔,殿中供奉高六點一公尺的宗喀巴銅像,銅像前是一尊銅質鍍金的釋迦牟尼像,
法輪殿內有一木盆為魚龍變化盆,又稱洗三盆,相傳為乾隆皇帝剛出生用的「洗三盆」,「洗三」是小孩在出生第三天要一次澡的俗稱,也隱喻著用此盆洗澡的小孩日後會飛黃騰達。在宗喀巴銅像後面的五百羅漢山,是由紫檀木雕製而成,羅漢山上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金屬製成的羅漢像,堪稱是雍和宮三絕之一。

DPP_0039.JPG DPP_0040.JPG DPP_0041.JPG  

萬福閣是仿遼金時代建築風格,是雍和宮中軸線上最後一進建築,整座建築為木結構,飛檐三重,面寬五間、深五進、高二十五公尺,中層檐前題額「淨域慧因」、下層題額「圓觀並應」,殿內供奉一尊地上十八公尺、地下八公尺,總高二十六公尺、寬八公尺的木雕彌勒佛像,這尊大佛是由一整株珍貴白香檀木雕刻而成,矗立在漢白玉雕刻的巨型須彌座上,益發顯得雄偉壯觀、氣勢磅礡。

文章標籤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成殿」雕花木匾 與 玻璃剪黏 雙龍.jpg 垂脊上另一種雕飾則為成排之鴟鶚,其本為凶惡之鳥,但因受孔子感化而馴良,後人因紀念此事而將原有一般廟宇中常見之仙人走獸代之以鴟梟,其典故是來自於《詩經》中之「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jpg 屋脊上虎邊泥塑 {武生.jpg 屋脊上龍邊泥塑 {文生 }.jpg 玻璃剪黏 九層寶塔,一說為珠宮.jpg 玻璃剪黏 九層寶塔與雙龍.jpg 玻璃剪黏 玫瑰與鳳凰.jpg 玻璃剪黏 梅花與雙鳥.jpg 玻璃剪黏 菊花與雙雞.jpg 通天筒又名藏經筒或藏書筒,為孔子廟建築專有之裝飾。此飾物之來源,一說為宋儒朱熹因感佩孔子之偉大而設,另一說則為泰始皇焚書坑儒時,為保護經書而設,後人紀念此事而加以模仿。.jpg 戧脊之端鯉魚吐水(玻璃剪黏).jpg 燕尾起翹 {鴟吻有防火之意 }.jpg  孔廟建築組群中層級最高的建築為「大成殿」。孔廟在創建之初就設有大成殿,整個大成殿位於高起之台基上,在高度上也凌駕於其他建築,呈現一種崇高的意涵。 大成殿前有露台,是釋奠禮祭孔時,表演佾舞之場所。室內並有清代歷任皇帝及民國歷任元首之匾額,為全台所獨有。

文章標籤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