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PP_0005.JPG 

雍和宮位於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樞,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將其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南北長近400,占地約66平方米,具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位於南北中軸線上,有七進院落、五層殿堂,由南往北,依次為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建築。中軸布局,左右對稱,擁有殿宇上千間。

  雍和宮的主要建築物是五進大殿,一進天王殿,二進雍和宮正殿,三進永佑殿,四進法輪殿,五進萬福閣。這五進大殿殿宇巍峨,氣勢軒昂,還有著不同於一般寺院的行宮氣勢。DPP_0006.JPG DPP_0007.JPG DPP_0008.JPG DPP_0009.JPG DPP_0010.JPG DPP_0011.JPG DPP_0013.JPG 昭泰門DPP_0014.JPG DPP_0015.JPG DPP_0016.JPG DPP_0017.JPG

天王殿(雍和門)

DPP_0018.JPG DPP_0019.JPG DPP_0020.JPG DPP_0021.JPG 乾隆年間鑄造的青銅獅子

DPP_0022.JPG DPP_0023.JPG DPP_0024.JPG袒胸露腹、笑臉迎人的彌勒佛 DPP_0025.jpg DPP_0026.jpg彌勒佛後面為手握金剛杵木雕韋馱 DPP_0027.JPG

雍和宮(祖師殿),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西邊為燃燈佛、東邊為彌勒佛。大殿兩側的十八羅漢塑像,為清乾隆年間塑造,塑像係以目前已失傳的「彩繪撥金」及「蒙麻脫沙」手法塑造,彌足珍貴。

DPP_0028.JPG DPP_0029.JPG DPP_0030.JPG DPP_0031.JPG DPP_0032.JPG DPP_0033.JPG DPP_0034.JPG DPP_0035.JPG

永佑殿是面闊五間、進深兩進、單檐歇山頂建築,與天王殿同樣為明五暗十結構,原名正寢殿,因雍正帝去世後曾停靈此地,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又改名為永佑殿,殿中蓮花寶座供奉的無量壽佛、藥師佛、獅吼佛,每尊高二點三五公尺,係以白檀木雕刻而成,殿內西壁懸掛一幅綠度母補繡像,傳說繡像是乾隆的母親孝聖皇太后花費一年多的時間,以七千多塊色彩不一的大小綢緞繡成的。永佑殿西側為專供喇嘛研究天文、曆法的數學殿,東側的藥師殿,供喇嘛學習醫術與藥物之用,藥師殿中供奉宗喀巴大師、藥師佛及長壽佛。

DPP_0036.JPG DPP_0037.JPG DPP_0038.JPG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堂高大、黃瓦玉階,法輪殿是平面十字形結構,黃色琉璃瓦的殿頂上建有五座小閣樓,閣樓上又仿西藏佛寺建築建五座鎦金寶塔,殿中供奉高六點一公尺的宗喀巴銅像,銅像前是一尊銅質鍍金的釋迦牟尼像,
法輪殿內有一木盆為魚龍變化盆,又稱洗三盆,相傳為乾隆皇帝剛出生用的「洗三盆」,「洗三」是小孩在出生第三天要一次澡的俗稱,也隱喻著用此盆洗澡的小孩日後會飛黃騰達。在宗喀巴銅像後面的五百羅漢山,是由紫檀木雕製而成,羅漢山上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金屬製成的羅漢像,堪稱是雍和宮三絕之一。

DPP_0039.JPG DPP_0040.JPG DPP_0041.JPG  

萬福閣是仿遼金時代建築風格,是雍和宮中軸線上最後一進建築,整座建築為木結構,飛檐三重,面寬五間、深五進、高二十五公尺,中層檐前題額「淨域慧因」、下層題額「圓觀並應」,殿內供奉一尊地上十八公尺、地下八公尺,總高二十六公尺、寬八公尺的木雕彌勒佛像,這尊大佛是由一整株珍貴白香檀木雕刻而成,矗立在漢白玉雕刻的巨型須彌座上,益發顯得雄偉壯觀、氣勢磅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雍正王時期官邸
    全站熱搜

    土地姥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